“这架飞机上的尖牙,就是我父亲所在队伍的标志。”9月11日,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历史的天空——飞虎队与中国抗战历史图片展”开展,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副主席克利福德·雷·朗二世,望着一张战斗机的老照片出神,这张老照片是飞虎队第14航空队的P-40战斗机,涂装上的尖牙尤其引人注目,这也是他的父亲——一位曾经的飞虎队飞行员,在中国战斗时所在队伍的战斗机。
飞虎队飞行员的儿子、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副主席克利福德·雷·朗二世,在照片里看到父亲曾经所在队伍的战斗机。
和父亲的别样“同框”,将记忆拉回80多年前。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1937年5月,陈纳德受中国航空委员会邀请担任顾问,帮助中国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空军,陈纳德在美国招募了100多名美国退役或预备役飞行员,1941年8月,正式组建了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即“飞虎队”,陈纳德被任命为“大队指挥员”。飞虎队成立后,队员以重庆为重要基地,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展开剩余77%展览现场。
该展览以“援华飞虎扬美名”“并肩御敌铸辉煌”“友谊长存传佳话”三个篇章、200余张照片,向更多人呈现这段历史,将常态化在博物馆陈设。
飞虎队员在重庆等地参与众多战斗,创下辉煌战绩。
“我的父亲当时执行的是支援任务,协助中国军队抗击日军,他通常会飞得很低,中国士兵能看到驾驶舱里的他,由于他脑袋很圆,还戴着一顶白色的英式飞行头盔,所以中国士兵都叫他‘月亮脸中尉’。”克利福德·雷·朗二世望着老照片,回忆起关于父亲的趣事。
这次中国之行,克利福德·雷·朗二世也带来了他父亲曾经穿过的军装以及飞虎队的相册,这些都将在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展出。“我父亲一直想让我来中国看一看,很自豪能来到这里,延续飞虎队的记忆,纪念飞虎队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飞虎队员在重庆留下了很多身影。
提及飞虎队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驼峰航线”是绕不开的篇章,现场,数张老照片也呈现了这段过往。
1942年5月,中国获取盟国援助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中美两国紧急开辟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至中国云南昆明的驼峰航线,全长800多公里。驼峰飞行自1942年5月开始实施,据统计,到抗战胜利时,驼峰空运共投入2000多架飞机、3.5万多军人、5万多民工、30多处机场,共运送70余万吨物资,数万名人员。
为确保驼峰航线顺利运行,中美两国投入巨大资源,在中国多个省份修建机场。
“在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帮助机场的修建,并且当时由于物资匮乏技术落后,为了把机场跑道弄成平地,人们只能拉着巨大的石碾子碾压。”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适应对日作战及确保驼峰航线的顺利运行,中美两国投入巨大资源,在中国多个省份修建机场,其中也包含了四川梁山机场,就在今天的重庆梁平。
修建机场。
1942年6月,为捍卫重庆的空域安全,解除日本的空袭威胁,飞虎队司令部移驻重庆白市驿机场,飞虎队员在重庆等地参与众多战斗,创下辉煌战绩。“陈纳德将军1945年再来重庆,在离开时得到了很多人的欢送。”重庆史迪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1943年,美军轰炸机进驻四川梁山(现重庆梁平)。
“从这些照片中,我能真切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当天,来渝的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说,“希望中美两国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飞虎队的故事,把飞虎队精神传承下去。”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宋思宇 摄影报道
发布于:重庆市赢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